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是掌握学生培养效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毕业要求的达成要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毕业要求必须对日常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有利于每个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明确责任。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实现毕业生的培养目标,须定期进行学生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等,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现依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制定如下意见。
一、评价工作责任机构、责任人和主要职责
评价标准与依据由必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评价过程由专业教学工作小组负责。
1.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判定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责任人:学院分管教学院长
2.专业教学工作小组负责在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及其权重值的确定、课程评价方法及毕业要求评价方法的制定、各类调查问卷的设计、评价结果的汇总、整理、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后续改进计划。责任人:专业负责人
3.课程小组(任课教师)负责组织课程主讲教师修订教学大纲、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进行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教学实施确保学生能力的达成,并配合课程负责人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责任人:课程负责人
二、评价对象和评价周期
以参与认证专业的毕业生为评价对象,以参评专业毕业要求为评价准则,针对其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周期为2年。
三、评价过程
本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三个过程:
1.首先将各主要支撑课程的课程目标进行评估。即由课程小组(任课教师)计算并填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表”,此项工作要求对每一项毕业要求分解的可考核指标点涉及的课程分别做达成度评价,最后取各指标点达成的最小值作为该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此过程主要收集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及调查问卷,其中课程考核成绩在每门课程授课结束后由任课教师给出,调查问卷分为学生自评和学校评价(学生评价、院部同行评价、学校、学院督导评价等)两部分。
2.对本专业毕业要求各二级指标点达成情况进行评估。由专业教学工作小组计算:将毕业要求分解为可衡量的若干指标点,列出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课程,以及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强度、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在实施评价之前,要求课程小组(任课教师)对承担的课程按照毕业要求进行自评,由专业教学工作小组审核,最终得到“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汇总表”。此过程主要收集各门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及调查问卷,其中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见①,调查问卷包括对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师及企业行业专家的评价。
3.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主要包括如何定期做出适当的记录来评估学生能力的取得程度、达成度评估结果如何被系统地加入本课程的持续改进中,以及其他可用的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等。
整个过程中,1为2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2反映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最终结果。
四、评价方法
采用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以直接评价为主、间接评价为辅相结合开展达成评价。直接评价主要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和尺规分析法。成绩分析法针对毕业生课程考试试卷、作业等进行评价。尺规分析法主要针对毕业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实习等进行评价。间接评价以应届毕业生为评价对象,开展毕业生调查,通过调查报告进行达成度间接评价。
1.直接评价法
(1)赋权重值
由专业教学工作小组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分解,并列出支撑每条分指标点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环节,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支撑强度赋权重值(0-1.0),支撑权重值之和为1。
(2)计算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根据《必威本科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制定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完成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3)计算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情况
将毕业要求各指标点支撑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加权求和,得到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取各指标点达成度的最小值作为该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4)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定
依据“评价机制”规定的合格标准,明确该项毕业要求评价结果是否“达成”。具体操作可分为: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值的最低值≥0.70,达成;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值的最低值<0.70,未达成。
2.间接评价法
毕业要求间接评价主要对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形式开展,主要工作流程为:
(1)建立调查评价机制
由专业教学工作小组负责调查评价工作,包括确定评价周期、样本对象、问卷设计、结果审查和评价。本专业确定每2年为一个评价周期,对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2)组织实施调查
应届毕业生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毕业达成度二级指标点达成情况。由学院分团委负责组织学生,由专业教学工作小组专门安排教师负责解释问卷问题,在学生完全理解基础上,开展调查并统计结果。
(3)结果评价与应用
统计调查结果并算出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专业教学工作小组会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确定调查的有效性,开展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获得间接评价结果,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3.综合运用
综合直接评价结果和间接评价结果,根据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直接评价结果权重0.8,间接评价结果0.2,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作为专业持续改进的依据。
五、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的要求
本实施办法获得的评价结果从直接评价、间接评价、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及个人评价的角度综合反映了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且以直接、客观评价为主要判据,评价结果真实可信,为专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六、其他
1.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2.本办法由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
必威
2017年4月
附表1 必威 XXX 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表(附表1、2请选择一个填写,但是每个专业应统一)
课程名称 |
|
课程编号 |
|
授课对象 |
|
专业 |
|
课程考核内容(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成绩的各部分组成) |
考核方式 |
考核依据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及分数分布 |
课程考核内容支撑课程目标合理性的审核意见 |
试卷 |
1、填空题(16分)(主要涉及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等理论知识) |
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1 分值16分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对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目标1有支撑作用。 |
1、填空题(5分)(主要涉及固废物物理处理技术理论和方法) |
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2 分值5分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对固废物理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及典型固废物理处理方案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目标2有支撑作用。 |
期中测验 |
试卷(10分) (主要涉及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的分析、讨论及工艺设计) |
课后查阅资料开卷考试 |
课程目标1-4 分值100分 1(20%),2(20%) 3(30%),4(30%)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对典型固废处理技术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解决方案、典型固废资源化设计的掌握。对课程目标1-4均有支撑作用。 |
平时 作业 |
作业1-5(主要涉及城市生活垃圾分选回收系统设计) |
平时作业 |
课程目标1 分值20分 |
|
作业6-9() |
平时作业 |
课程目标2 分值30分 |
|
实验 |
实验报告(10分) (主要涉及固废的物理处理及资源化方法) |
平时作业 |
课程目标5 分值100分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能利用固废处理与处置专业知识设计实验,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建立模型,获取合理的结论的能力,对课程目标5有支撑作用。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达成途径 |
课程目标 |
评价依据/观测点 |
期中测验 |
平时作业 |
实验 |
期末考试 |
1.4 |
理论授课、期中测验 |
课程目标(1)
|
10%试卷
|
10%作业
|
- |
试卷 |
学生总成绩 |
≥90 |
80-89 |
79-70 |
69-60 |
<60 |
7人 |
20人 |
19人 |
5人 |
4人 |
试题难易程度 |
适当□;较难□;较易□ |
成绩分布合理性 |
合理□;不合理□ |
课程评价合理性依据的确认 |
合理□;不合理□ |
说明:1、作业的评分标准、期末试题的评分标准见教学大纲中“课程考核与评分标准”。
2、课程考核方式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增减列。
3、本表一式两份,随试卷归档、教师所在系(院、部)各一份。
任课老师(签名): 审核人(签名): 时间:
附表2 必威 XXX 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表(样表2)
课程名称 |
水力学 |
课程编号 |
070207 |
授课对象 |
港口17级 |
专业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知识模块 |
考核方式 及分值分布 |
考核依据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
课程考核内容支撑课程目标合理性的审核意见 |
1 |
水静力学 |
课堂表现 |
2.5 |
22.4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对水静力学的理解情况。对课程目标1、3、4有支撑作用。 |
平时作业 |
2.5 |
实验 |
2 |
期末考试 |
15.4 |
2 |
水动力学 |
课堂表现 |
2.5 |
44.1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对水动力学基本概念、三大方程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目标1~4有支撑作用。 |
平时作业 |
2.5 |
实验 |
5.5 |
期末考试 |
33.6 |
3 |
明渠水流 |
课堂表现 |
2.5 |
20.4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对明渠均匀流的计算、明渠非均匀流三大流态的判别方式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目标1、2有支撑作用。 |
平时作业 |
2.5 |
期末考试 |
15.4 |
4 |
堰流和闸孔出流 |
课堂表现 |
2.5 |
5.3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对堰流和闸孔出流计算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目标1、2有支撑作用。 |
期末考试 |
2.8 |
5 |
船闸水力学 |
课堂表现 |
2.5 |
5.3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对船闸概念、工作原理、水力计算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目标1、2有支撑作用。 |
期末考试 |
2.8 |
6 |
渗流 |
课堂表现 |
2.5 |
2.5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
考核内容能反映学生对渗流的理解情况。对课程目标1、2有支撑作用。 |
合计 |
|
100 |
100 |
|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达成途径 |
课程目标 |
评价依据/观测点 |
课堂表现(15%) |
平时作业 (7.5%) |
实验(7.5%) |
期末考试 (70%) |
1.2 |
能用力学原理和方法,为港航专业中的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或力学模型,并完成相关计算。 |
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1) |
课堂表现 8%(前面对应分值的汇总) |
习题 5% |
实操+ 实验报告 0% |
试卷 43% |
2.1 |
能用数学及港航学科的基本原理,对港航专业中的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抽象建模。 |
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2) |
课堂表现 5.5% |
习题 2% |
实操+ 实验报告 0% |
试卷 25% |
4.2 |
能基于港航专业理论针对工程提出有效、可行的实验(检测)方案。 |
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4) |
课堂表现 0.75% |
习题 0.25% |
实操+ 实验报告 4% |
试卷 1.2% |
5.1 |
能了解港航专业常用的仪器仪表、信息技术工具、现代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3) |
课堂表现 0.75% |
习题 0.25% |
实操+ 实验报告 3.5% |
试卷 0.8% |
评价条款 |
试题难易程度 |
适当R;较难□;较易□ |
成绩分布合理性 |
合理R;不合理□ |
1. 考核内容是否支撑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 是R 否□ |
2. 考核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覆盖教学大纲主要内容 是R 否□ |
3. 考核内容的评分标准是否清晰明确 是R 否□ |
4. 上一轮的评价结果是否用于课程教学改进 是R 否□ |
5. 课程评价合理性依据的确认 是R 否□ |
说明:1、课程考核方式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增减列,根据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和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增减行。
2、本表一式两份,随试卷归档、教师所在系(院、部)各一份。
任课老师(签名): 审核人(签名): 时间:
填表说明:
1.分值计算说明。如果作业占20%,则其总分为20分,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将20分分到各个知识模块中,如果作业按各次作业的平均分作为总评成绩的,可以将这20分平均分到各次作业。比如一共布置了10次作业,每次作业就是2分,知识模块一中有两次作业,分值就是4分。考勤也可按此方法分解分值。
2.测验和期末考试按照考核内容对应的知识模块进行分配。比如期末考试中第一个知识模块卷面合计是15分,这一块的分配分值就是15*0.6(期末考试占的百分比)=9分。
3.各分项分值计算好后汇总到后面的表中,对应成百分比表示即可。
附件3 《XX》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参考格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修改)
《XX》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1 评价样本的基本信息
本报告样本为XX专业XX级学生。
2 课程目标
《XX》课程是XX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力学为基础,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课程内容主要为......。通过对《XX》的学习,学生需达到以下3个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3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或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或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及权重 |
2.1 |
|
|
目标1:...... |
0 |
1 |
0 |
目标2:...... |
1 |
0 |
0 |
目标3:...... |
0 |
0 |
1 |
4 评分标准
XX级《XX》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作业占15%,课堂表现占15%)加期末成绩(占70%。闭卷考试)。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4。
表2 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1 |
内容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 |
权重(%) |
评分标准 |
90~100 |
准确地对......等的问题进行作答、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思路清晰、回答完整,字迹工整。 |
|
80~89 |
能大体上准确地对......等的问题进行作答,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大部分具体问题,思路较清晰、回答较完整,字迹工整。 |
60~79 |
仅能部分回答涉及......等的问题,只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大部分具体问题,思路有点混乱、回答不够完整。 |
0~59 |
不能准确解答......等的问题,不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思路混乱、回答不完整。 |
课程目标2 |
内容 |
|
|
评分标准 |
|
|
|
|
|
|
|
|
|
合计 |
|
注:表格中比例为平时作业占平时成绩比例
表3 课堂表现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1 |
内容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 |
权重(%) |
评分标准 |
90~100 |
能准确描述......,表达清楚,逻辑清晰 |
|
80~89 |
基本能准确描述......,表达较清楚,逻辑较清晰 |
60~79 |
基本能准确描述......,表达一般,逻辑不够清晰 |
0~59 |
不能准确描述......,逻辑混乱,表达较差甚至不回答 |
课程目标2 |
内容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2.1) |
权重(%) |
评分标准 |
90~100 |
|
|
80~89 |
|
60~79 |
|
0~59 |
|
合计 |
|
注:表格中比例为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比例
表4 考试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1 |
内容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 |
权重(%) |
评分标准 |
90~100 |
......填写准确 |
50 |
80~89 |
......填写基本准确 |
60~79 |
......填写有一定错误 |
0~59 |
......填写不够准确 |
合计 |
|
注:表格中比例为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比例
5 评价依据
本次课程目标的评价依据参见《XX》教学大纲,具体如表5。
表5 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目标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评价依据及成绩比例(%) |
成绩比例(%) |
平时 |
考试 |
平时作业 |
课堂表现 |
课程目标1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 |
|
|
|
|
课程目标2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2.1 |
|
|
|
|
课程目标3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6.2 |
|
|
|
|
合计 |
|
|
|
|
本次报告评价对象为XX专业XX级学生,各项成绩见表7。
表7 XX届学生《XX》成绩总表
学号 |
姓名 |
平时 成绩 |
期末成绩 |
总成绩 |
学号 |
姓名 |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
总成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评价方法
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方法采用了直接法(考试、小测验、作业、提问、讨论)和间接法(调查问卷)等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对......。
7 评价结果分析
XX专业XX级学生《XX》的评价结果如下:
表9 2019-2020第二学期《XX》评价结果
达成度 指标点 |
平时考核 |
平时考核达成度 |
期末考核达成度 |
达成度 |
课堂表现X11 |
作业 X12 |
小测验 X13 |
X1=ΣX1iW1i/ΣW1i |
X2 |
X=ΣXiWi/ΣWi |
权重 |
W11(20%) |
W12(10%) |
W13(20%) |
W1(50%) |
W2(50%) |
课程目标1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
由课程考核成绩及目标值(0.65)可知,课程考核成绩及课程目标均达到期望值。
但是,通过分析学生成绩,发现......。
8 持续改进
针对以上提到的现象,首先列出《XX》的具体持续改进措施:......
经过以上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提升。
附表4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汇总表
(1)直接评价法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用于评价的课程 |
课程目标 评价结果 |
课程所占权重 |
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值 |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值 |
1 工程 知识 |
1.1 |
高等数学 |
0.760 |
0.4 |
0.790 |
0.775 |
大学物理 |
0.732 |
0.2 |
线性代数 |
0.816 |
0.2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0.882 |
0.2 |
1.2 |
|
|
|
|
|
|
|
1.3 |
|
|
|
|
|
|
|
1.4
|
|
|
|
|
|
|
|
2 问题 分析 |
|
|
|
|
|
|
|
|
|
(2)间接评价法
毕业要求指标点 |
学生 |
教师 |
用人单位 |
综合得分 |
1-工程知识 |
|
|
|
|
2-问题分析能力 |
|
|
|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 |
|
|
|
|
4-研究能力 |
|
|
|
|
5-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 |
|
|
|
|
6-工程与社会意识 |
|
|
|
|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
|
|
|
|
8-职业规范 |
|
|
|
|
9-个人与团队 |
|
|
|
|
10-沟通能力 |
|
|
|
|
11-项目管理能力 |
|
|
|
|
12-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
|
|
|
|
(3)汇总结果表
毕业要求指标点 |
直接评价权重(0.8) |
间接评价权重(0.2) |
综合得分 |
1-工程知识 |
|
|
|
2-问题分析能力 |
|
|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 |
|
|
|
4-研究能力 |
|
|
|
5-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 |
|
|
|
6-工程与社会意识 |
|
|
|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
|
|
|
8-职业规范 |
|
|
|
9-个人与团队 |
|
|
|
10-沟通能力 |
|
|
|
11-项目管理能力 |
|
|
|
12-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
|
|
|